最近接觸了兩個與輔導相關的課程,一個是王修女的身心靈課程、一個是黃老師的現實治療研習。
輔導跟我們所接受解決問題的訓練很不同。
在工作上,通常都會有問題出現,證明自己價值的方式就是分析問題所在,訂出解決方案與步驟,接著依問題大小設定解決時程,越大的問題需要越久的時間,這是我所理解的處理問題流程。但是輔導的對象是人,人的問題是無法定時程的,必須要讓那個人有安全感,接著願意自己去找出問題,或者與可信任的對象一起找出問題,找到問題之後,有時候會發現那問題是無法解決的,但是在找到問題的當下,很可能因那個問題產生的負面能量就消失了。這樣說可能有點抽像,舉例來說,如果有個人因為小時候曾被遺棄過,從此缺乏安全感,我們無法倒流時光去拯救那個被拋棄的小孩子,但是可以協助她正視問題所在,讓她可以直視眼前所見,而非與腦海中的鬼魂搏鬥,精疲力盡而不知緣由。以上所舉的例子,很難定時程,因為你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讓那人信任你,也不知道那位個案願不願意解決問題,知道問題之後要花多少時間跨出來。
在我的體認中,輔導就跟釣魚一樣,你可以準備好所有器材,以幫助你容易釣到魚,但無論經驗再豐富,設備再齊全,你還是得等,
輔導人員就像個行動電源,一有機會就會趕快幫自己充電,因為他的工作就是幫別人充電,我們都希望手邊的行動電源容量越大越好,那可以幫助其他人,但是這必須要有很明顯的人格特質,在這個充電放電的過程中能得到滿足,在助人的工作中能得到充實感,這工作的回饋就是個案的微笑或是放鬆的神情,成就完全在他人身上,正如曾老師所說的'去中心化'的輔導人員特質。但是這實在是很困難,越體認到這困難點,越是佩服專業的諮商輔導人員,既要充實自己,又要把焦點放在別人身上,既要自己有所成就,又要把這成就在別人身上體現。大學時期的趙老師給我的建議是對的,相較於專任諮商工作,還是適合從事老師這工作。
同理會影響分析問題,分析得克制同理心,這對我來說是很難並存的兩件事情,在實際操作時我深刻感受到這一點,聽到同組的問題時,我腦袋第一個反應是如何運用研習中黃老師的工具去套用,第二個想法是分析這個個案問題所在,第三個想法是解決方案有哪些,而這樣的分析是冰冷的,完全沒有貼近,也沒有辦法帶領個案走出那陰霾,我只是提供那外在自我的可行之道,但是並沒有接觸到真正的問題核心,在我思考過程中,我感受到這一點,但還是本能的去做分析,這讓我驚覺我距離一個諮商輔導人員是多麼的遙遠,也更佩服這幾位專業的輔導專家。
接觸一門學派不見得要成為這領域的專家,我可以試著去欣賞並擷取我所能吸收的部分,就像音樂一樣,我可以欣賞音樂,但我不見得一定要會演奏它,讓心靈變得開闊,這過程就是個很棒的享受。
- Apr 20 Sat 2013 06:06
諮商工作
- Apr 15 Mon 2013 11:24
102年的簡易電動機
- Apr 10 Wed 2013 15:56
認真的方向
進步沒有秘訣,就是努力,常常關心與練習你希望進步的項目,你就會進步。班上有一位同學,昨天才被我糾正上課不專心,常分心去其他雜事上,今天中午又讓我發現了她的另一面,其實只要有意願,她其實可以很細心的喔,這位同學的筆記也可以做得很精美的,錯誤也逃不過她的法眼,有圖為證。不怕忘記英文單字,不怕忘記國文的字音字形,不怕忘記數學的公式與圖形,就怕錯過美味的營養午餐。桌上沒有其他重點,就只有一張營養午餐的菜單。
大家看看,這張的筆記做得仔不仔細,這個月吃過哪些,今天應該出現哪些食物,明天可以吃到哪些食物,聯絡簿恐怕都沒這麼仔細,而且在打飯的當下,這位同學馬上就發現除了水果飲料之外還少了蜂蜜蛋糕,如果以這種嚴謹的精神來考試,這成績恐怕班上前三名都不是她的對手
猜猜她是誰?
成功沒有祕訣,只要對學習的執著有對這些吃喝玩樂的一半就好了